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市政管理,week 4 lecture note, dr sunny chan

市政管理,week 4 lecture note, dr sunny chan

都市計劃的功能
。增進居民幸福,舒適生活。
。高經濟效率,促進財貨交流。
。多重功能,文化,休息,娛樂,教育,工商業…。
。生活節奏快,競爭環境,高增值…。
。融合新舊文化,溝通場域。

\\\\\\\\

土地:
。歷史層層覆蓋。
。相對的土地所有權。

土地使用決定因素:
。公共利益,政治。
。經濟\市場。

什麼是公共利益?(土地使用規劃的考慮因素)
。公眾健康。生態。環境品質。
。安全。
。便利。可及性。
。效率。
。民主參與。
。社會公義及平等。
。優雅。恬適。協調融和。

\\\\\\\\\\

Watch video, 香港東涌城市規劃的爭議。

Discussion
如果你是香港負責城市規劃的官員,你會怎樣處理上述短片中那些市民提出的問題及爭議?如何訂出更有共識的規劃藍圖?

\\\\\\\\\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事追� 2012-07-21 �涌城市����大 �涌填海��(主持:�善彤)

請來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O_A7fgz6M&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SWIK - 社會褔利, 社會參與,道德,城市規劃,香港。

http://www.swik.org.hk/SWIKPortal/DesktopDefault.aspx?tabIndex=3&tabid=50&ItemID=299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香港城市規劃,社會福利,社會公義。

http://www.hkcss.org.hk/pra/policybulletin/pb10/issue10.pdf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台北,城市規劃,

http://www.dep-in.taipei.gov.tw/tsd/doc/report/%E8%87%BA%E5%8C%97%E5%B8%82%E6%B0%B8%E7%BA%8C%E7%99%BC%E5%B1%95%E9%A1%98%E6%99%AF%E8%88%87%E8%AD%B0%E9%A1%8C%E5%A0%B1%E5%91%8A%E6%9B%B8.pdf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陳卓華博士 -- 政策制定與公民參與 -- 澳門之旅遊政策與世遺保護; 2011.

政策制定與公民參與 -- 澳門之旅遊政策與世遺保護

陳卓華博士 * (2011)
引言

澳門特區政府近年在經濟急速發展下,面對很多棘手問題,特別是在跨部門的政策議題上,都顯得部門之間的協調不足,例如在城市規劃,土地政策,世遺保護,旅遊政策等,都引起很多社會反響及批評。特區政府有必要盡快檢討司級之間、局級之間的協調機制。並且在制定政策之過程中,加入公民參與的機制,使之制度化,讓公民的意見能夠公平地、科學化地向政府反映。立法會亦應扮演更積極角色,把市民的意見更公平合理地向政府表達,並且竭力阻止政府的不合理作為。

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澳門要發展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可是,澳門特區政府有否關注,澳門人是否接受這個願景?在增加經濟利益的同時,澳門人又犧牲了什麼?利益是否公平合理地分予各社會階層人士?是否有不少澳門人不同意政府的發展政策方向及行政程序,但又缺乏有效渠道來表達訴求,以致形成政治積怨,蠶食特區政府的政治認受性,削弱市民對政府人員及制度的信任。

本文嘗試以旅遊政策、世遺保護及城市規劃範疇之例子,說明本澳政府在急速社會變遷中,面對著多方及不同的利益團體,包括本地及外來力量,正面臨很多棘手的政策問題。有時政府部門還因循以往的行政文化,部門各自為政,「選擇性」地聽取民意,不公平分配公共資源,以致引來很多社會反響及批評。事實上,現今鄰近地區及國家的公共管治制度及措施已有很大的改革,正快速地朝向民主、開放、公平的方向發展,澳門特區政府有必要改革管治思維,採納一些重要的原則,以致加強公民參與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的影響力,使之合理化、制度化。

爭議的形成

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葡萄牙文化,有中國文化。不同文化之間有融合,亦有互相抗拒。澳門的經濟動力主要來自博彩及旅遊業,本地政府時刻都留意著這些企業的發展前景,因為它們影響著大部份本地人的生計。當澳門引入海外集團,拓展新賭場/新渡假村的同時,新的城市規劃涉及公共資源重新分配,在多元文化的澳門社會,這會否引致政治經濟的爭議呢?

'文化'是發展旅遊業和城市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慮元素,尤其是對於多元文化的社會來說。對各種文化的敏感和尊重,再加上民主政治制度的有效運作,將會有助政府人員找出獲得社會各界人士共識的城市規劃方案及發展旅遊的策略,減少不同種族/宗族之間的衝突;並在旅遊層面維持一種良好的旅遊主體與客體之關係,發展出一種可持續性的旅遊業 (sustainable tourism)。政府政策制定者須十分謹慎,一方面他們可能有需要開發一些創新/新奇的旅遊文化項目,另一方面他們在有限的土地及急速的城市化過程中,還要小心選擇及保存歷史性建築物/建築群,這確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本文嘗試提出一些解決上述難題的原則。與此同時,在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籠罩下,'旅遊'作為一種社會集體行為亦漸被'商品化'及'平面化',使旅遊者大多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旅遊感受中。本文嘗試提出一些反思與批判,並建議政府如何尋求突破這些困局。

旅遊政策的反思與解構

現代制度化的旅遊業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企業具有高度組織性/系統性及聯系性,有各方面的專業人員參與管理、市場推廣及開發觀光旅遊事業。現代的電影、電視節目、文學、報章雜誌等經常提示/渲染旅遊的樂趣,'包裝'旅遊點的形像,旅遊經歷被商品化,使人們對於各地的旅遊點增加了期望/瑕想 (anticipation, fantasy)。

在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下,與旅遊業有關的企業 (旅行社集團、酒店集團、航空公司、主題公園公司等) 互相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政府亦爭相開拓旅遊景點,以增加國民收入。旅遊經歷被商品化的後果是,旅遊景觀 (tourist gaze) 被簡單化/平面化、分割、凝固、大量複製。社會學家John Urry 認為,現代大多數人的旅遊經歷是不真實的,人們遊覽被商品化的旅遊景觀,之後又拍成照片、影像,使得這些被商品化的景觀不斷地被複製和傳播;旅遊經歷被簡單化/平面化,好像'收集郵票'那麽簡單;例如,永遠浪漫的巴黎、久遠而寧靜的英國小鎮、神秘東方色彩的北京宮殿。 旅遊團的遊客們,跟著導遊在商品化的場景中尋找低層次的樂趣,旅遊客體文化被扭曲,蒙蔽了遊客,他們離旅遊客體的真實面越來越遠。旅遊變成好像吃即食麵一般,旅遊者沒有機會細心了解被訪地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隨著時間發展,旅遊商業集團通過廣告和媒體,不同'場景'的集合逐步構成了一種為旅遊者提供膚淺選擇和評估今後旅遊地點的依據的系統。

另一方面,從國際經濟角度來看,Peter Burns 認為,國際旅遊業背後潛藏著帝國主義式的剝削。國際旅遊業興起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旅客須具有足以滿足額外休閒消費的生產力水準,富裕城市的人們,擁有較多工餘時間及消費力,他們帶來了旅遊需求 (tourism demand),亦可能對旅遊客體 (被訪地) 帶來了不公平的關係、操控、剝削。例如,一些富裕的歐美渡假者在非英語語系之發展中國家旅遊時,仍堅持要求有漢堡包、咖啡、設有熱水洗浴設施的酒店臥室,並期望所有當地人都以英語與他們溝通。換言之,來自富裕城市的旅遊者希望,甚至是苛求他們在國外的假期就像是在家一樣。當旅遊者 (好像主人'master'的角色) 在遊玩、休息、療養時,被訪地的旅遊從業員只能貼服地提供服務。為了迎合旅遊者的需要,被訪地甚至犧牲最佳土地用作為高爾夫球場、渡假村、機場等。旅遊者與接待者形成了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以上的反思提醒我們應該重新考慮旅遊者與接待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和不平等的經濟關係。國際旅遊業為發展中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亦可能導致種種負面後果(例如,侵蝕被訪地的純樸民風、使娼妓問題惡化、通貨膨脹、帶來傳染病、或因過分依賴旅遊業作為唯一經濟支柱所導致的經濟動盪)。

公民參與、可持續發展之旅遊業與文化遺產的保存

無約束的旅遊業發展可能對旅遊地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和環境之負面影響,被訪地的市民有權要求政府制定相關的法規,以保障他們的生活環境。然而,制定有效的法規並非易事,因為旅遊業並不單是'有形'的工業,它也涉及抽象的'互動關係'、'形象及氣氛享受'(consumption of images and atmosphere)、'言詞構作'(presentation)。與此同時,旅遊業其實包含著眾多相關經濟單位:會展業、酒店/渡假村、購物中心、賭場、水療、美容、夜總會、酒吧、建築業、室內設計、交通、導遊、紀念品/手信製造及售賣、餐飲業、博物館、郊野公園、高爾夫球場、體育運動中心 (如滑雪、滑水)、主題公園、文化/藝術表演等。當中每種經濟活動都有不同的市場、商業目的、對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有明顯的經濟外部性問題存在 (externalities)。因此,不容易使眾多經濟單位協同合作來解決所有的難題。

Forsyth在英國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多數旅遊業相關經濟單位負責人都認為政府須要通過立法及制定政策,來解決外部性及'搭便車'問題。在沒有法規制度約束下,個別經濟單位不常自願承擔對社會及自然環境的責任。

可持續發展之旅遊業 (sustainable tourism) 議題,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世界各地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及討論。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和旅遊關懷 (Tourism Concern) (一個在英國的自願組織) 於1992年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旅遊業的原則:
 政府應保護並以可持續發展之原則使用資源 – 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例如,禁止出售用瀕危動物皮毛製成的產品;
 鼓勵業界減少過度消費和浪費資源,以減低把自然環境復原的成本。例如,使酒店房間物品盡可能循環再用;
 政府應保護/保持自然物種及社會文化的多樣性,這對旅遊業的長遠發展亦是非常重要;
 政府應將旅遊業拓展融入城市規劃中,例如,開發新旅遊項目前,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且政府應首先訂出全面的保護古老建築/文化遺產的規劃;
 政府應支援本地中小企業多元化、開拓與旅遊業相關的經濟活動,不能只是由跨國公司操控整個經濟體系;
 當面對新旅遊發展時,政府應預先諮詢利益有關方 (stakeholders) 和公眾,包括旅遊業界、地方社團、非政府組織、法定機構和道德團體等,以解決潛在的利益衝突;
 在招募及訓練旅遊業從業員時,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其職業培訓內容中;
 政府應通過各種宣傳/教育途徑,為旅遊者提供全面並關乎責任的資訊,來增加其對旅遊地之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尊重,進而促進/改善旅客 – 接待者之關係;
 政府應定期/頻密地進行調查研究和監督,時刻了解旅遊業對被訪地的影響及帶來的社會問題 (如病態賭徒、未成年娼妓),盡快提出解決方案。

事實上,很多旅遊者的原本出遊動機,是嘗試體會外地人的真實歷史/文化及價值觀,領略人類之複雜性/多面性的生命內涵,從而反省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又或是觀賞大自然景觀,尋回人與自然的原始關係之感覺。各國政府應珍惜/保護本國的自然及人文資源,這才可確立可持續的旅遊業;在吸引遊客的同時,要'教育'遊客必須尊重被訪地的人民、制度及自然環境,不可以破壞本地人的生活質素及社會秩序。

從事旅遊業的大小企業亦要受到'教育'及規管,不可以只顧自己短暫利益而使旅遊主體及客體的長遠利益受損。


公民參與、被訪地之政經制度與文化遺產保護

社會內包括各種利益團體,旅遊業拓展政策及城市規劃政策都會影響到各種利益團體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現在及未來的生活;但現實情況大多是,只有政治及商界精英對於上述政策才有較大影響力。當一個社會/國家的權力只集中在一少撮人手上,他們制定的政策對於該社會將可能是非常偏頗,可能犧牲了很多人的利益 (尤其是弱勢社群)。當資本家游說政府大量撥地興建酒店及賭場時,政府又能否容易找到土地興建公共房屋呢?當資本家游說政府把舊區重建,改為高級商業區時,政府又能否堅持把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群保留下來呢?當跨國公司要把發展中國家的優美沙灘買下來作為渡假村時,本地政府又會否考慮到環保評估呢?

上述疑問皆涉及政治角力,多元文化社會不一定是多元政治,也不一定存在著民主政治制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元及民主政治制度,才是較有效的政治制度,來保護多元文化社會中各色各樣的文化遺產;並且在追求經濟增長及現代化的過程中,城市規劃政策不致帶來對於政治弱勢的族群及社群,承受較大社會成本,分享到較少社會利益。

一個民主及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努力尋求多贏的方案,引導資本家負起社會責任。如果為了使旅遊項目展示給旅遊者的是高品質的旅遊經歷,企業在迎合潛在旅遊者的願望上採取積極態度的話,旅遊業集團的自我管制就能為其帶來環保和競爭優勢。可持續旅遊業的定義應當與商業所要達到的社會和環保目標緊密相連。

如何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成為可持續旅遊業的其中一部份

第一步是,政府須要為保護文化和環境資源而制定有效法律框架。世界遺產大會已經為大多數亞洲國家所認同,並給予該地區超過160個最聞名和優秀的遺產以國際保護。人們慢慢明白了歷史遺址和建築只是整個文化遺產中的一小部分。想一想這些遺產中積累的大量知識和技術,它們存在於家居和店鋪、傳統貿易和藝術、各種儀式、節日和每天的日曆中。能動的和無形的文化以及活動是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遺產的清單上還包括了:工廠、鐵路和運河、舊碼頭區、軍事建築、河岸聚居地貌、移民和朝聖路線、古城建築群。如果我們決定要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話,所有這些都應該得到挽救。

除了保護建築物之外,保護城市生態和恢復公共空間已經成為地產開發商和政客們最重要的爭論議題。不對城鎮原始地理架構進行保護的話 (如河流、山丘、原始海岸線),歷史上遺留的城市結構將不能被正確解讀,而且所有其他的保護努力將是不完整的。一個失敗的例子是,香港政府把原本建築在中環區一個小山丘上的一座維多利亞式的軍事建築物'美利樓'(Murray House) 分拆並搬往港島赤柱海旁重新裝箝。原本美利樓與中環的其他古老建築物 (如立法會大樓) 是格調一致的,而且原本身處中環小山丘上,是具有軍事意義;但現在搬往赤柱海旁便喪失了其與原本地理環境之關係及意義,它與赤柱其他現代建築物為鄰亦顯得極為格格不入。

除了有效保護歷史建築群 (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關係),政府亦有責任推動關乎城市的考古工作。土地記錄了城市進化和發展的痕跡,但這種記錄很容易因欠考慮的城市再造而被抹去。歷史上的海岸線和古代港口可能因填海、土地開墾和改造而湮沒,安置和規劃不合理的新建高樓大廈會遮蔽古老的街道(香港便是糟糕的案例)。政府有責任調撥資源,進行考古研究及記錄,使後人有機會知悉該地的歷史發展。

有關維護的政策,在提高地方部門對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也要為當地提供經濟實惠。這種實惠應該是最大限度的考慮到當地人口,使之在保護管理和維護城鎮各項遺產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就業和商業的機會。

公民參與、旅遊業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

政府應當轉變在旅遊業上的管理範式,使旅遊業集團能夠作為維護和發展我們文化財富的代理人。旅遊業中的部分經濟利潤應該用於支付保護歷史遺產的費用。政府要全面利用好累積下來的歷史建築,使之被重新使用。在開始任何工程之前,政府必須進行文化影響評估,倘若發現有必要保護受影響的文化資源(無論有形或是無形)時,就要採取強制性措施。

政府也要強調文化企業發展應具備嚴肅的態度,這樣企業才能成為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有意義的份子。這主要通過鼓勵這些文化企業快速擴張的方式來實現,政府或許可以商業貸款來培育文化工業。

文化資源是一種公共財貨,政府有需要採用强制性手段對其進行保護。所以,提供準確的關於文化資源現存狀況的公共資訊,以及確保公眾普遍接觸到文化知識和技能是政治和社會公共管理應當首要考慮的議題。

為保護傳統遺產,政府可以考慮一些具體的策略和行動:
首先,政府可以開展一些活動 (如 研討會、工作坊、電視節目、社區參與活動) 引起市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政府亦可發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社區合作項目,以社區市民參與為基礎,並邀請大學研究機構來鑑定/選取當地有保留價值的文化遺產項目,合法地進行保存,甚或可以適度地改變建築物用途 (adaptive re-use)。同時政府也可以動員各個部門 (如城市規劃署、文化局),研究如何一方面保護文化遺產,一方面可發展經濟;例如,勾畫文化遺產區域圈 (zoning of heritage sites)。

另一方面,政府可提供經費,以搜購或研製用於修補古老建築物所需的物料,從而使這些歷史建築物回復昔日的光采。政府也可以考慮推動/支援傳統工匠技術的培訓,也要推動無形文化資源以及傳統表演藝術的延續,使它們重新具備市場吸引力,而且能發展成為提供全職和兼職機會的行業;例如,中國的京劇、日本京都的能劇。

政府應將文化旅遊視作為一種經濟資源,設立文化旅遊學院,培訓人才,使他們在當地文化旅遊業中擔任導遊和解說員的工作,通過這種就業形式使人們加入到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隊伍。另外,在小學、中學教育課程及課本中加入本地歷史、本地文化遺產介紹。對於從事文化工業的小企業家,政府可給予他們一些商業管理及市場推廣的課程。

最終來說,政府應設立一個法定的機構 (statutory board) 來監督和執行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聯系社區組織、企業、學術研究機構、以及相關的政府部門(如城市規劃署)等。並且,政府應控制入境旅客數量,因為當地人在提供服務方面能力有限,當旅遊者數目超過了可負荷量時,旅客與接待者關係將會變得很糟。

公民參與、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旅遊業與城市發展

政府應該結集社會人士的真知卓見,讓各樣的文化組織、各族群/宗旅社團、旅遊業界的代表可以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發表意見。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例如,在後殖民地的香港和澳門),為了使城市規劃能使各利益團體獲得最大的滿意,將各旅遊業界及各族群/宗旅社團代表納入城市規劃諮詢機制之內,一起討論並尋求共識。政府尊重各界別代表的意見,並協助多方達致一個最終的共識方案,使社區資源獲得公平及有效的運用,並且亦能達致可持續發展的效果。這是一種合作式的城市規劃的途徑。 政府(包括城市規劃部門)應該承認,文化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社區組織可以使我們的城市生活更多姿多彩及孕育出更多創意。政府應當支持所有人免受文化/種族/宗族/性別等各樣的歧視,並且給予人們平等參與城市規劃的討論和其他社區事務的機會。

進一步來說:政策制定的原則可包括:
 旅遊業的基礎設施應當為當地人所接受,並且要與當前的文化和社會文化協調;
 確保公共管理者、公共政策諮詢委員會 (包括各種族/宗族代表和企業代表) 能反映社會當前和未來的公共利益之多樣性;
 防止基於財富、種族、語言、性別、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諸多歧視;
 建立一些溝通平臺,促進市民對跨文化的理解,對不同文化都加以尊重;給予不同文化組織在宣揚其文化的活動中予以支援;
 發展關係網絡和交流各種文化資訊的新途徑,使各種族/宗族的聲音可以被政策制定者聽到;
 小心翼翼地處理一些個別的文化活動 (例如香港長洲的搶包山活動及太平清照活動);使其形象能被整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接受及欣賞,產生一種文化多樣感,也就是開始有不同文化亦互相尊重的社會;人們感到有文化差異但沒有互相敵對的意味,而且更會互相向對方祝慶;
 商業機構拓展文化旅遊項目時,在尋求商業利益時,亦必須要呈現該文化的原貌,不可以簡單化、平面化,甚至扭曲;
 上述文化旅遊項目的商業利益亦要與有關的文化代言人分享 (例如,獲得工作機會);
 把開拓旅遊業及城市規劃視作為社會工程,加入公民參與的元素;增加公民對政府的信任、不同文化族群互相之間的信任、市民對商界的信任。

上文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的探討,是為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區/城市的旅遊業所引出問題的解決所作的初步努力,同時闡述了可持續旅遊業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概念及其相關政府政策。概括來說,政府要使旅遊主體與客體關係協調,並將經濟增長與遺產保護的衝突降低至最小是比較困難的目標,但並非不可能。除了這兩個任務之外,多元文化社會給政府提出了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實行一種民主的公民參與機制來協助規劃者找出能使可持續發展、企業和多元文化的公眾都能滿意的城市發展藍圖。

澳門個案探討 *

以下一些個案,主要探討澳門特區政府當局在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對於保護文化遺產工作方面所面對的一些問題。

個案一:"下環街市"與"藍屋仔"事件

下環街市事件是發生在2004年,當時澳門歷史城區還未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環街市是一座建於1954年且具有現代主義味道的建築物,是澳門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它亦是一座具有五十多年歷史的街市,因此擁有着很多人的社會集體回憶。澳門特區政府以興建新街市為由而有意對其進行拆除工作,而將其改建為一個附有社區中心及停車場的街市。消息傳出後,雖然引起了坊間的不少反對聲音,但是,由於下環街市其實在長久以來都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的清單之中,最終仍在2006年被澳門民政總署拆除改建。

而藍屋仔是澳門社會工作局總部的俗稱,為七十多年歷史之兩層樓高的葡式建築物。因該建築物同是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的名單內,社工局在2006年時有意將其拆除,引起了市民強烈的反對。但澳門特區政府當局在2007年時,最終作出決定將其繼續予以保留下來。

對於"下環街市"與"藍屋仔"事件中,它們兩者之間都存在着一個共通點,就是這兩幢建築物都未被列入到文物保護的清單之中,而澳門特區政府又有意將它們予以拆卸。可惜地,下環街市在反對聲音下到最終依然都不能保留下來。

明顯地,以上這兩個案例揭示了文物保護清單的嚴重落伍性,澳門當局長期以來都沒有對文物保護清單作出任何更新,在澳門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帶來了一些衝突和矛盾。同時,亦暴露了澳門特區政府各個部門對於文化保育的意識相當薄弱,且部門之間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溝通及協調上存在着衝突,這亦是由於澳門當局在行政上的分權所引致出的各自為政問題(例如文化局的積極保護與民政總署的堅持拆除之間的矛盾觀念)。

個案二:松山超高樓事件
澳門日報(2007-11-29)

聯國教科文發信關注燈塔受高樓威脅 澳世遺遭黃牌警告
特區政府証實已收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發出的警告信,對本澳世遺文物之一的松山燈塔景觀受周邊建築物高度威脅表示關注,並要求特區政府提交相關資料。相關範疇官員表示,政府有關部門已積極跟進,尋求解決方案,由於相關建築物已批則,且牽涉商業買賣,有關部門將堅持保護世遺的原則,繼續協調跟進。

文化局工務部門跟進
據消息指,因應本澳相關組織先後發信反映松山燈塔景觀可能受周邊建築物的高度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中心於八月底組織專家來澳考察有關情況,並於九月向國家文物局發信,希望關注松山燈塔的景觀和周邊環境。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已收到相關信函,文化局和工務部門現正研究,稍後將向有關單位提交回覆。

積極協商研可行方案
昨日社會文化領域施政辯論時,崔世安就議員提出松山山腰正興建海拔一百廿六米高樓將破壞松山燈塔景觀時表示,當年申報世遺時,澳門城區已歷長時間發展,當時有關專家來澳評定時,部分高樓已完成,亦有已知的未興建樓宇,故提出了可以從三個角度觀賞燈塔的建議。目前在保護區之外的新建樓宇,已完成合法審批程序,並涉及商業買賣,相關部門唯有積極協商,致力研究可行方案。他強調,澳門歷史城區作為國家第卅一項被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特區政府必定遵從保護世遺的原則,積極跟進。

已批建樓涉商業利益
文化局長何麗鑽表示,面對有關警告,現時政府相關部門,包括文化局、工務局已積極研究處理方案,由於有關建築物是依合法程序進行審批,涉及發展商的利益,所以特區政府各部門會儘快研究方案,並搜集所需資料交予教科文組織。
何麗鑽表示,世遺分佈於澳門半島的市中心,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亦是不少旅客的活動空間,所以保護世遺是一項較大的挑戰,但政府仍會盡全力、長期地堅持有關工作。正在起草階段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將儘量全面地考慮,希望在未來能更有效地管理在本澳的世界遺產。


以上這個案例所提及到的超高樓是指位於若憲馬路的一個正在興建中的地盤。原來本身這個地盤是計劃興建一座二十六層高的大樓,但後來發展商更再度向有關部門申請加建至三十四層,使大樓高度達到海拔一百二十六米。如果一旦建成的話,將嚴重遮擋東望洋燈塔的景觀。在最初得悉此事後,除了附近大廈居民關注外,亦都開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附近多座大廈業主連月來不斷向特首、中聯辦及多個政府部門反映意見;但是,政府多個部門對允許發展商興建 "問題超高樓" 破壞東望洋燈塔景觀一事遲遲都未有正面的回應。

在普羅大眾的社會中,對於此事的討論引起了一連串的公眾議程,保護東望洋燈塔關注組亦都發起了簽名運動,收集了六千五百個居民的簽名,並決定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派出專家代表來澳與關注組會晤,督促政府採取有效措施,降低超高樓的高度,以保護燈塔景觀和視覺完整性,同時建議擴大燈塔南面及西南面的保護區及緩衝區。

果然,未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便派員來澳門實地考察當時的情況,之後還通過中央政府發警告信給澳門特區政府要求作出相關的措施以保護燈塔的景觀性。特區政府在接獲有關的信件後,隨即展開協調工作,將事件的討論進入了政府議程。之後,政府公佈了燈塔周邊的一些高度限制批示,按照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歷史建築等因素劃出了十一個區域以及予以不同的高度限制,並對該區域的樓宇高度限制在九十米。
由於政府公佈了新的限高批示,原本興建中的超高樓要停止興建;而政府多個有關部門亦都成立了跨部門小組,與有關發展商磋商削減樓宇高度及賠償等問題。

不過原來發生這個事件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在2006年的時候,由於政府在沒有公開諮詢與任何環境影響評估的前提下,廢止了《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及《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當時又剛巧在澳門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發展得很快,導致地產商有機會在燈塔周邊的範圍內興建超高層的大型建築,嚴重影響燈塔的景觀。

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事件的同時,政府卻像表示不會因為這樣而破壞了燈塔的景觀;到後來世遺中心向澳門政府發出警告信後,政府才開始着手處理早前各界已經關注了一段時間的景觀問題。在這個時間的差異上,已經導致損失了不少納稅人的金錢。因為事件拖了一段時間才開始着手解決,令到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使到在解決的時候也變得比較困難一些,再加上政府要賠償給正在發展中及準備開發的有關地產商,使納稅人的金錢用在不適當的地方,造成浪費公帑之嫌。
其實,曾經有民間團體亦就事件徵詢過一些意見而結合了一些建議方案:

建議方案一:以公開及等價換地的雙贏方式,將爭議地段改為公園與廣場,解決這次高樓與燈塔景觀的矛盾。

新口岸填海區的建築密度其實已經過高,該區的公園面積近年卻不增反降,藝園與何賢公園因新賭場而不斷被侵蝕,新口岸的城市景觀與生活品質每況愈下。就城市規劃的專業角度而言,一三三至一三五地段正好位於何賢公園的景觀軸線端點,其實不宜開發。因為縱使大樓依照舊有高度規定而建(限高十五至六十公尺高),將來從何賢公園向松山看過去,端景將由現在綠油油的美好松山景致,變成一幅讓人無法接受的超大石屎牆,屆時由海邊透過何賢公園這個最後景觀走廊吹向松山乃至中區的海風,亦將被大樓完全阻塞,屏風效應將對城市空氣品質的影響可以想像。當局實應考慮以公開及等價換地的方式,將松山腳數筆土地改為公園與廣場,使松山與何賢公園連成一整體的 「綠色走廊」,為澳門市民和旅客在繁囂的都市中留一片淨地。

建議方案二:假如不能改為公園與廣場,應暫時維持原高度限制,並盡速制定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的世遺景觀保護計畫。

《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及《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中對建築物的高度限制,是東望洋與西望洋山世遺景觀得以長久保存的關鍵,在未有更合理的規劃前,應維持原規劃的高度限制(放寬高度限制和原規劃高度詳情見附註),以防止危害世遺燈塔景觀的事件一再出現。同時,政府應盡快制訂城市規劃法與城市總體規劃,把世遺的保護具體地融入城規。減少模糊地帶所引致的不必要爭議。

如果政府在開始保育文化遺產的時候,認真地擬定一些相應的政策,適時作出一些公開的諮詢,增加作業的透明度,好讓市民能夠齊心參與,提供多些寶貴的意見,使得政府的政策在制定時更能以保障社會公共的利益為優先,在執行的時候也更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率。或許,可以省回那一筆要賠償給地產商的金錢,還可以好好地運用這筆金錢繼續保育屬於大眾的文化遺產。因此,政府的規劃是要與全體的市民共同去策劃,才能建造一個繁榮而又和諧的社會。

個案三:中聯辦新大樓事件

在發生"個案探討二"之吳國昌松山超高樓事件的同一時間,各界其實亦關注到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旁邊的一三三至一三八B地段中的一三六地段,即在松山的山腳下,卻又正在發生另一宗超高樓問題事件。在該處,正在興建一座大型的北京駐澳門機構中聯辦的新總部大樓,這幢高樓幾乎高過松山。

有市民組成保護東望洋燈塔關注組向中聯辦請願,反映澳門人就中聯辦總部對古蹟破壞的憂慮。但當時的新總部(即上述地段)已經起到第七層,計劃是蓋一幢樓高99.9米的大廈,比海拔只有90米的松山還要高,建成後,必定把僅高13米的燈塔景觀完全遮蓋。經過一輪抗議,中聯辦仍然堅持要起至88米高,客觀結果是:燈塔景觀照樣被嚴重破壞。現在的新中聯辦總部大樓已經差不多完成工程,由於這一帶的地段在申報世遺時是不屬於保護區的範圍。所以,即使政府在接獲警告信後才作出相應的規範,已經唯時已晚,中聯辦大樓的工程始終都要蓋至88米高。雖然已經減少了其高度,但還是對從松山腳下向上觀望燈塔的時候造成嚴重的景觀破壞。

小結

綜合三個個案的探討後,大致上可以歸納出以下現時澳門特區政府在文物保護工作上的不足之處:

文物保護法律不完善,以及滯後
到目前為止,澳門特區政府還繼續沿用澳葡政府時期所訂立之有關文物保護法令,即第56/84/M號法令和第83/92/M號法令。雖然澳門特區政府已經開始了《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相關工作,將現時兩部的保護法令合併,修訂成一部綜合性文物保護法規。在2009年2月10日開始進行對外諮詢,並已在2009年4月30日完滿結束,但其相關的立法工作卻一直到現在都未能得到進行。

文物保護清單適時, 未有作出更新
由於澳門特區政府在已經開始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相關工作中,除了將現時兩部的保護法令合併之外,同時還研究增加受保護文物清單的可行性。但因為該法的立法工作還未被得到有效地進行,因此現時所執行的文物保護名單仍然是當時澳葡政府所訂立的那一個。

澳門特區政府在保護文物的工作上欠缺透明度
在松山超高樓一事中,由於政府在沒有公開諮詢與任何環境影響評估的前提下,廢止了《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及《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因而導致地產商有機會在燈塔周邊的範圍內興建超高層的大型建築,嚴重影響燈塔的景觀。政府為了急速發展經濟而忘記了保護文物的責任,還在欠缺公開諮詢的情況下廢止了兩項章程。顯然,政府在保護工作上欠缺透明度。

公眾沒有有效的渠道去參與保護工作
在松山超高樓事件中,附近多座大廈業主連月來不斷向特首、中聯辦及多個政府部門反映意見;但是,政府多個部門對允許發展商興建 "問題超高樓" 破壞東望洋燈塔景觀一事遲遲都未有正面的回應。因此,由民間組成的保護組織決定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派出專家代表來澳與關注組會晤,督促政府採取有效措施。此時,澳門特區政府當局才開始意識到危機的出現。

文化遺產建築物周邊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且欠缺完善的城市規劃
澳門特區政府為了配合發展房地產市場,撤銷了對保護世界遺產景觀有積極正面意義的《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及《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任由地產發展商以經濟前景樂觀為理由,大量開發超高層的建築物。這些新建築物無論在數量、位置、形式及環境等方面,都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文化遺產自身的存在價值。顯然,澳門特區政府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欠缺適當的城市規劃。

政府部門欠缺有效溝通且保護意識未如理想
澳門特區政府各個部門對於文化保育的意識相當薄弱,且相關部門(文化局、民政總署、工務局等)之間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溝通及協調上存在着衝突,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



本文嘗試以旅遊政策、世遺保護及城市規劃範疇之例子,說明本澳政府在急速社會變遷中,面對著多方及不同的利益團體,正面臨很多棘手的政策問題。有時政府部門還因循以往的行政文化,部門各自為政,不公平、不合理分配公共資源,以致引來很多社會批評。現今鄰近地區及國家的公共管治制度,正快速地朝向民主、開放、公平的方向發展,澳門特區政府有必要改革管治思維,採納一些重要的原則,以致加強公民參與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的影響力,使之合理化、制度化。這才可提高特區政府的政治認受性,加強市民對政府人員及制度的信任。


***************************************************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ASSOCIATE PROF. , PUBLIC ADMIN PROGRAM,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 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 項目總監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urban management- week 3- lecture content-

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旅遊業與城市規劃

by DR SUNNY CHAN

引言

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葡萄牙文化,有中國文化。不同文化之間有融合,亦有互相抗拒。澳門的經濟動力主要來自博彩及旅遊業,本地政府時刻都留意著這些企業的發展前景,因為它們影響著大部份本地人的生計。當澳門引入海外集團,拓展新賭場/新渡假村的同時,新的城市規劃涉及公共資源重新分配,在多元文化的澳門社會,這會否引致政治經濟的爭議呢?

本文旨在闡釋'文化'是發展旅遊業和城市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慮元素,尤其是對於多元文化的社會來說。對各種文化的敏感和尊重,再加上民主政治制度的有效運作,將會有助政府人員找出獲得社會各界人士共識的城市規劃方案及發展旅遊的策略,減少不同種族/宗族之間的衝突;並在旅遊層面維持一種良好的旅遊主體與客體之關係,發展出一種可持續性的旅遊業 (sustainable tourism)。

政府政策制定者須十分謹慎,一方面他們可能有需要開發一些創新/新奇的旅遊文化項目,另一方面他們在有限的土地及急速的城市化過程中,還要小心選擇及保存歷史性建築物/建築群,這確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本文嘗試提出一些解決上述難題的原則。與此同時,在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籠罩下,'旅遊'作為一種社會集體行為亦漸被'商品化'及'平面化',使旅遊者大多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旅遊感受中。本文嘗試提出一些反思與批判,並建議政府及相關企業如何尋求突破這些困局。
[full text in the blog below]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巴黎,簡介,ppt

http://is.wnvs.cyc.edu.tw/~sry/powerpoint/paris.ppt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澳門世界遺產官方網頁

Fwd: Re: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之角力 [下] - exmoo- 陳卓華博士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之角力 [下]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陳卓華博士

「文化遺產」的評鑑及保護之制度定立,需要尊重公眾的意見;問題是如何界定「有保護價值」?這過程涉及在同一地方內之不同文化社群之角力,涉及不同利益團體之角力,涉及不同之價值觀之角力,也涉及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角力。
我們要設立一個理性及民主的決議制度,容讓相關專家、政府人員、不同文化宗族之代表等,在經過充分專業研究及公開理性討論,在社會中建立共識後,我們才可決定保護什麼。

我們對文化遺產保護法有下列建議:
一、完善及配合其它相關法律
我們認為文遺法能否有效落實,須與土地法、城規法等互相配合,因它們之間是互相相關的。故應評估相關法律將來是否能有效協調(各法律之間會否存在矛盾、出現矛盾時的處理方法)。

二、加大文化遺產委員會的權限及組織的代表性
我們建議將文化遺產委員會的諮詢職能轉為決定職能。而文化遺產委員會中的成員除官方代表及相關專業人員外,亦應適當加入社會上的其他人士,如專家、學者及各持份者的代表人士。這有利於作出評定時,除可得到相關專業意見外,亦能得到其他建議及較受社會認同。

三、構建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氛圍及人才培養
透過公眾教育,加強民間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意識及了解相關工作(可透過與學校及團體合作);使到除政府保護外,民間亦共同參與,令社會全體共同做好相關工作,達致更佳效果。
對在未來文化遺產保護、考古、歷史研究等工作所需的本地技術人員或專家等作出人力資源評估,以盡快開展本地人才的培訓及向國際招聘人才之工作。

///////////

Fwd: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之角力 [上] - exmoo- 陳卓華博士

Sent: Mon, 31 Dec 2012 13:57:45 +0800 (CST)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之角力 [上]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陳卓華博士

「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裡的居民之集體回憶,評鑑及保護之制度定立,需要尊重公眾的意見;它也是一種公共財貨,需要政府出手管理,否則很容易因私利行為而被破壞;
它也受時間動態及地方發展而影響,每個世紀的大部份建築物都會被拆毀,政府只能選擇性地保留一少撮「有保護價值」的建築物。現實是,我們不可能保護所有建築物,即使它們有悠久歷史。
因此,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界定「有保護價值」?我們要設立什麼制度、原則、程序,讓每一代人都能有智慧地、無私地、民主地選擇繼續保護我們原有的文化遺產,並且選擇性增加一些受保護的項目。這過程絕對不簡單,因為涉及在同一地方內之不同文化社群之角力,涉及不同利益團體之角力,涉及不同之價值觀之角力,也涉及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角力。

有見及此,我們要設立一個理性及民主的決議制度,容讓相關本地及國際專家、政府人員、本地之不同文化宗族之代表、不同利益團體之代表等,在經過充分專業研究及公開理性討論,在社會中建立共識後,我們才可決定保護什麼,以及決定如何保護。
當然,上述制度是否可以成功被建立,取決於一個大前提,就是我們的政府有否投放充足的資源,用於本地考古研究、歷史文化研究、文化遺產的普及教育等。
保護不動產類文化遺產,最重要是讓本代及後代的人,有機會充分理解它的存在(它在地勢關係及與周鄰關係)之意義,對於每一代人有什麼重要提醒及懷念價值。這些價值,需要專家學者的努力發掘、研究及傳承;也需要有良知、擇善固執之政治家的努力爭取保留,才可一代一代遺傳下去。

//////////

城市規劃初探 - DR SUNNY CHAN

城市規劃初探

by DR SUNNY CHAN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主要城市的規劃者續漸接受並實踐了「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 的城市規劃方針,由美國、加拿大、歐洲,擴展到亞洲 (包括 新加坡、台北、香港、天津等地) 。由於 新都市主義 包涵了以人為本、公平民主、尊重地方歷史、融和不同社會階層/族裔、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公交優先、提倡方便步行者設計及環境保護等概念元素,所以續漸被大多數在城市居住的人們所歡迎。在城市規劃、舊區重建、開拓新城、建築設計 等多方面,都續漸被政府決策者及專業人士所採納 。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政府應該考慮整體市民的長遠利益,依據固有限制條件及現況 如當地之自然環境/地貌、現存經濟/文化/基礎建設、人口規模等,草擬出長遠性城市發展藍圖,規劃整體市民末來之生活絛件、資源的開拓及分配,其中包括土地功能分配、房屋興建、交通網絡、公共空間、自然生態保護、天災危機預防、文化遺產保護、經濟發展 (生產活動及資源)、城市綠化、教育、公共衛生、能源、民娛康樂體育設施 等。

城市規劃涉及資源的開拓及再分配,是政治性的,涉及各社會階層人士的利益,政府須要尋求市民的共識;當政府要具體執行城市規劃的內容時,可能涉及遷徙原住居民,舊區重建,改變土地用途,改變地方景觀,改變交通路線,改變社群關係網絡 (social networks)等。如果政府沒有尋求及凝聚市民的共識,認為自己利益受損的市民可能會反對政府,影響政府的聲望及政治認受性。

雖然如此,政府要透過公民教育,讓市民明白 '長遠性之公共利益' 的重要性,有時市民需要放下一點短期性/個人利益。

政府可聯絡社區之志願/民間組織、街坊會、政黨、工會、商會、學校、大專院校、專業團體、少數族群/新移民團體等,深入了解他們各自的訴求及意見,並向他們說明/展示城市規劃藍圖的重要性,與他們利益之關係。如果政府能說服這些團體領袖接受有關城市規劃之藍圖,他們就可成為正面的中介人,再向市民進行游說及溝通。

政府須要用具體易明的語言,讓市民明白城市規劃藍圖之原則及內容,逐漸增加市民與政府的互信。政府可以委托公關/傳媒公司製作一系列富趣味性的電視節目,逐步增加市民對城市規劃知識之認知,了解世界傑出城市之風貌及優點。

政府可與社區各類型之志願/民間組織、街坊會、工會、學校、大專院校等合作,舉行市民論壇及小型研討會/工作坊,讓官民溝通更緊密。


「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 的城市規劃方針

當政府構思舊城重建,不妨可參考目前先進國家均採用的 '新都市主義' 理念 (paradigm),作為規劃的原則。

'新都市主義' 強調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 (公共空間有助睦鄰),把人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 (環保),把貧者與富者的距離拉近 (階級融和相處),把城市與郊區的距離拉近 (以集體運輸系統接連);強調公交優先,減少使用汽車。

'新都市主義' 主要提倡:
1/ 城市不應被視為獨立個體,城市與腹地 (hinterland) 應該在各方面加強連繫,互相協調,互補不足;城市與腹地的相互交通運輸效率應不斷提升。
2/ 城市的邊垂位置以及漸被荒廢的舊區應善加規劃及利用。
3/ 當政府打算開闢新社區或新市鎮時,應有一籃子的規劃元素,例如就業机會、不同級別的住房、商店、學校、診所等。
4/ 舊區重建的規劃須尊重該區的歷史背景及私有產權制度。
5/ 城市中有著不同社會階層之人士生活,政府有責任保証城市內之住屋、交通、醫療、教育及各項生活必需,可以公平地讓各社會階層人士購買及在其可負擔的能力之內。換言之,城市規劃須有顧及各社會階層人士之需要及負擔能力。
6/ 城市規劃不單只是土地利用之規劃,它更須要顧及市民生活之各主要層面,包括 住屋、交通網絡、公共空間、自然生態保護、天災危機預防、文化遺產保護、經濟發展 (生產活動及資源)、城市綠化、教育、公共衛生/醫療、能源、民娛康樂體育設施、社群關係建立 等。
7/ 增加交通運輸系統之效率,並提供多樣化的交通工具,其中包括軌道運輸系統、巴士、單車徑、行人徑等;並盡量減少對私家汽車/電單車的依賴。
8/ 可持續性發展:政府及市民均須要關注城市的負荷能力,讓自然資源可以持續地留給以後世代享用;除了改善目前的生活環境外,也要使下世代子孫們生活得更好。
9/ 當城市不斷向外擴展時,政府應注意拓展更清潔/健康/綠色/寧静的生活空間,尋求 優質城市發展。
10/ 盡量保留一些空地或公園,增加城市的空間感,減少壓迫感。
11/ 保留地方獨特傳統文化色彩:保留文化遺產建築群及其邊陲環境及地貌,保持市民之地方歸屬感/認同感。
12/ 顧及未來城市人口數目、年齡分佈及其他因素,考量住屋、交通、醫療、教育、就業機會、社會福利等 之需求。
13/ 小社區的規劃須容許兒童及長者皆可方便及安全地進出 (walkable neighborhood);小社區中央可設置公園作為社交的公共空間,凝聚鄰舍關係;小社區內可包含不同價格/租金的房屋,讓各社會階層/族裔人士皆可生活其中;商店、住宅、學校等由舒適的步行徑/天橋/單車徑連接,减少機動車的使用。小社區與小社區之間可由輕軌或公共巴士接駁。
14/ 在各項規劃中,須要有政府官員、商界代表及民間組織一起共同參與。
15/ 新建築物之外型設計 (包括高度) 須與周圍環境和諧協調,包括顧及氣候、地勢、歷史文化、鄰近建築物的特色等因素。


在以下篇幅,本文將簡介新加坡及天津生態城如何把 '新都市主義' 實踐出來。


借鑑例子一 – 新加坡之城市規劃

新加坡:市中心商業區設有湖畔公園及茶座, 供市民工餘時作社交及休憩活動
PIC

新加坡:一般公共屋邨社區內,均設有商場,提供就業機會及商業活動,
也讓市民減少一些交通壓力。
PIC

新加坡:通常在同一區內均有不同種類的房屋,適合各社會階層人士居住。
PIC

新加坡:一般公共屋邨內均種植了大量美觀樹木,綠化了生活環境。
PIC

新加坡:公共屋邨內設有步行徑及寬闊休憩空間,旁側設有多層停車場。
PIC

新加坡:屋邨內設有公共休憩空間可讓市民減少生活壓力。
PIC

新加坡:屋邨設計採用了立體綠化原則。
PIC

新加坡:公共屋邨設計漸向高空發展,三十多層高也是常見的。
PIC

新加坡政府強調要建設一個 '花園城市',在屋邨內外均有大量綠化設計。
PIC

新加坡:建築物之間建設了安全及美觀的步行通道。
PIC

新加坡:政府推行公交優先政策,商業區及各住宅區由地鐵系統連接,大大減少了對私家車的依賴。
PIC

整個新加坡東南西北均有地鐵網絡連系。
PIC

新加坡是一個細小但規劃完善的國家,在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4.6百萬人口,人口密度與香港相若。在過往半過世紀,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 1960年的 US$427. 增至 2007年的 US$35163. 。在這段時期,人口數目由 1.6百萬人增加至4.6百萬人。約九成家庭擁有自己的居所。

新加坡概念性規劃 [Concept Plan 2001]
Concept Plan 2001 大致上規劃了未來40-50年的土地使用及交通系統的發展,當中包含如何提供更多住宅單位,增加樓宇高度但不破壞城市景觀,提供更多康樂休憩的公共空間,讓商人享有更多支援及靈活的商機,使新加坡成為國際商業中心,擁有高效率的集體運輸網絡,市民對本地有高度歸屬感及自豪感 。

規劃發展藍圖 [Master Plan]
Master Plan 是把 Concept Plan 再具體化的說明,大約包括未來10-15年的土地規劃細則,分區土地用途規劃 [zoning],樓宇用途、容積率、建蔽率等規定。

在新加坡最近的 Master Plan 中,強調了一系列的主題:

[a] A Compact and Livable City, Provision of Ample Parks, Facilities and Amenities – 由於新加坡地小人多,所以政府致力打造一個密集但舒適宜居的城市。政府比較傾向在 CBD 附近興建新社區/市鎮,從而善用現有交通系統。約有八成市民居住在公共房屋 [或稱組屋],雖然是密集式設計,約十五至三十多層樓高,但屋邨內有完善的步行徑系統、大量綠化的公共休憩空間及草地、半露天式熟食中心 [food court]、商場、巴士站、學校、診所、體育運動設施等,有不少大型屋邨更有地鐵連接。
PIC

屋邨內的熟食中心 [food court]
PIC

[b] 花園中的城市A City in a Garden, with Park Connectors –

新加坡政府強調要建設一個 '花園城市',在屋邨內外均有大量綠化設計。
人均公共綠色空間為 8平方米。
PIC
Park connectors 跑步徑/散步徑/單車徑
PIC

近年新加坡建設了大量 park connectors 跑步徑/散步徑/單車徑,在屋邨、市中心、郊野公園、湖邊及海岸旁,縱橫交錯地連貫著整個新加坡的外圍及內部;步行徑兩旁都種植樹木,讓市民經常有漫步在花園中的感覺。預計到 2012年,全新加坡共約有 200 km 長的 park connectors, 而 2007年約有 70 km.

同時新加坡政府有法例規定新建築物的立體綠化比率 (sky-rise greenery and Green Plot Ratio),在低座平臺及天臺種植花草樹木。

'立體綠化' 有助減低建築物內的温度,可節省用於室內空調的電力能源。
PIC

立體綠化:在低座平臺或建築物旁邊種植花草樹木。
PIC

多功能的水塘公園
PIC

新加坡水塘公園
PIC

新加坡的水塘公園具有多種功能:可以收集雨水作為食水之用,可以美化環境,可提供作水上運動及休憩活動之場所。
PIC
[c] Protecting the Nature Areas – 新加坡保留了 9% 的土地面積是未開發的天然郊野,當中有 2300植物物種、300多種雀鳥、以及眾多野生動物。
PIC
[d] Conserving the Built Heritage – 保護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新加坡政府保留了 6500 多座歷史性建築物,部份更以建築群形式保留下來,例如 小印度區、唐人街區等,保存了本地歷史文化的特色。
PIC
[e] Leisure Plan – 休閒及文化計劃:新加坡政府在 Master Plan 中亦有提及增加土地及其他資源投放在藝術、文化及生活品味活動。
PIC
[f] A Public Transport-oriented City -- 新加坡政府非常強調 '公交優先' 政策,對於私家車的數目及出行有嚴格管制;利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對於在繁忙時段進入市中心區的車輛徵收費用;藉此鼓勵市民多採用公共交通工具。同時,新加坡政府將會投放 US$14 billion 把目前的軌道網絡 (138 km) 增加至 278 km, 預計在 2020年完成;屆時新加坡的地鉄幅蓋密度將會媲美 紐約及倫敦。興建更多新地鉄站將會為各區帶來更多人流及商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亦可使地價及樓宇租金上升。在地鉄站附近亦會建造更多有蓋行人通道,讓市民步行更舒適方便。
PIC
[g] Water and Waste Management – 新加坡的食水來自 4 個途徑:引水道及水塘、外地輸水、污水過濾循環再用、海水化淡廠。垃圾廢物處理主要強調循環再用原則,不能循環再用的部份會被送到焚化爐處理,最後把剩餘的廢料送到堆填區。但由於新加坡土地有限,堆填區的使用受到嚴格控制。
PIC
[h] Us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新加坡政府使用了大量電子資訊科技 (如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land data hub, 3D visualization models, transport modeling software systems,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system, online forum for citizens) 用於城市規劃、土地及地產物業資訊庫、三維城市地貌展現、交通流量控制及預測、電子渠道供市民申請公共服務/索取資訊及投訴等。
PIC

借鑑例子二 –天津生態城

天津生態城藍圖
PIC

中國、新加坡兩國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進行合作,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兩個國家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可望為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模範。
天津生態城位於天津濱海新區內,規劃建設面積30平方公里。一個生機勃勃的大都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一個擁有35萬人口的生態家園,這一切有望在今後10~15年內完全實現。 2008年9月,中國溫家寶總理和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共同出席了生態城開工儀式;之後,《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規定》正式對外公佈,這是生態城開發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它從區域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和行政管理體制等幾個方面為生態城的未來勾畫出藍圖。

[a] 凸顯"綠色"主題

"綠色",是生態城的突出主題。綠色出行量占比例超過90%,絕大多數居民都通過公共交通、步行或自行車等方式出行;建築是綠色的,100%的綠色建築,比標準住宅節能20%~30%;能源是綠色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垃圾發電等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被廣泛使用;空氣是綠色的,空氣質量優於國內主要城市,GDP碳排放量低於加拿大。 還有這樣一組數據量化生態城的綠化程度:每日按人均產生的垃圾量低於0.8公斤;人均12平方米的公共綠色空間,高於新加坡的人均8平方米;自來水100%可飲用。此外,住宅500米內設有免費使用的娛樂設施,80%的出行可在3公里範圍內完成。生態城建成後,在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節能減排、空氣質量、水環境、人均綠化面積等方面的指標,都將位居全國前列。 因此,"步行社區"、"花園城市"、"綠色天堂",這些詞匯將會成為生態城的標幟。

[b] 治理城市病的探索

在未來30平方公里的生態城內,沒有重工業,建築物使用環保材料,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和生物能採集裝置遍佈全城,這將是一座不破壞環境的城市,一個節約能源的城市,一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城市。

生態城的目標,是用10年左右的時間全部建成,那時區內人口將達到35萬人,而且全部住上綠色建築。天津生態城的綠色建築比例將達到100%。人們對生態城的前景有頗多期待。生態城有可能成為今後中國城市發展的"樣本"。人口多、綠地少、交通擁擠、資源浪費多、環境汙染重、經濟發展成本上升等,成為很多城市發展的通病。
治理"城市病",需要考慮一種區別於傳統城市的發展模式,生態城正是這樣一種有意義的探索。

[c] 要發展生態經濟

不過,生態城不單只是一個大型居住區,發展經濟也是天津生態城的重要功能。中國、新加坡兩國將共享收益。生態城處在的環渤海地區,是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之後又一個蓬勃發展的增長地區。按照設想,天津生態城將被打造成國際金融、教育和醫療服務樞紐,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國際中心,國際論壇、展覽會和生態旅遊的場所,同時還是高增值服務業的中心點。《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規定》第七條明確生態城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生態城重點發展符合節能環保、循環經濟要求的房地產、科技研發、服務外包、物流、創意、金融、商貿、會展、旅遊等產業。"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也是生態城建設中的一大特色。根據《規定》,生態城將構建 "小政府、大社會" 的體制格局,創新開發經營體制,實現政企分開。

[d] 環境改造

規劃中的生態城位於天津港以北,其中漢沽區20平方公里,塘沽區10平方公里。這一位置距離濱海新區核心區15公里,距離天津中心城區45公里,距離北京150公里。
從天津港往北,穿過彩虹大橋,順著平整的公路,一座外簷以醒目的橘紅色為主色調建築逐漸進入視線。這裡是生態城綜合服務中心,是生態城的第一個公建項目。這座建築大量採用了節能環保裝置,包括雨水回收裝置、太陽能光伏電源、污水循環利用管線等大批先進設備,使整個建築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40%。 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鹽堿荒地。這裡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屬於水質性缺水地區。但土地鹽漬、植被稀少、環境退化、生態脆弱,水質型缺水等因素,恰恰成為生態城選址的重要條件。

2007年4月,中國溫家寶總理和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共同提議,在中國北方水質性缺水、不占耕地等資源約束條件下,共同建設一座生態城市,並做到能複制、能實行、能推廣,起到示範性作用。

從合作之初,兩國政府就對選址提出了一些硬要求:不占耕地、在缺水地區;臨近大城市、交通便捷;臨近各種產業功能區,可以直接為各功能區提供服務等。
經過大約半年考察評比,天津最終勝出。天津濱海新區目前是中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7年11月,兩國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2008年9月,生態城正式開工建設,一期工程4平方公里的起步區目前已經全面動工。

[e] 借鑒了新加坡之花園城市建設

根據規劃,生態城2008年將大面積開展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水電氣熱等管網設施建設,同時進行各項規劃設計。預計2009年上半年將大面積開展住宅建設和工業項目產業園建設。3至5年後,作為天津生態城的起步區,這裡將擁有臨近輕軌的商業中心、一流的生態環保大學、臨水居住區,居住人口8.5萬。而在10至15年後,在規劃30平方公里的荒灘上,將出現一座生態之城。預計到2020年,生態城人口規模將控制在35萬人左右。

生態城起步區修建性詳規初步方案充分學習和借鑒了新加坡在花園城市規劃建設、環境保護、交通、綠化、公共衛生、生活污水處理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術。繼蘇州工業園之後,天津生態城成為中國和新加坡政府間的第二個合作項目。新加坡擁有建設工業園的成功經驗,該國的經濟發展局是負責吸引外資落戶新加坡的機構。 除了經濟發展局,新加坡還有一個房屋發展局,不只是要把房子蓋起來,還要負責把整個社區建立起來。他認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經驗被引進中國,建立了蘇州工業園。而天津生態城的建設,被視為引入新加坡房屋發展局的經驗。天津生態城樹立的"生態社區"理念,也是借鑒新加坡"鄰里單元"理念而產生的。

[f] 複制到中國其他城市

一旦試點成功,新加坡方面希望能夠把它繼續複制到中國其他城市。生態城必須兼顧環保、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三大目標,同時也能在中國其他地方推廣與複制。

此外,新加坡在污水處理方面有著成功的技術。新加坡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極少且土地資源緊缺,該國通過遍佈全國的污水管道收集和處理系統,實現了百分之百的污水處理。
根據生態城的規劃,水循環利用也有望在這裡形成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對於擁有水循環技術的新加坡而言,這意味著無數的商業機會。

[g] 建設公平社區,不會成為"富人區"

此外,根據規劃要求,天津生態城政策性住房比例將不低於20%,不會成為富人區。
生態城在規劃建設當中能夠滿足不同階層人群的需要,不分窮富高低,讓居住者都享受同等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規劃設計有社區俱樂部等居民活動場所、農貿市場、各種小超市、小的商業配套設施等,方便普通市民的工作生活。

生態城很強調生態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商業可行性,不會一開始就建立一個最昂貴的城市,而是開發一個能隨著技術發展而不斷自我提升的城市。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成立的合資公司,負責生態城的開發建設。該公司由中國和新加坡方面各占50%股份。這家合資公司的起初註冊資本為40億元人民幣。

天津目前的城市面貌
PIC

香港及澳門之城市規劃

參考過 '新都市主義'的重要概念,以及新加坡與天津生態城的城市規劃情況,我們可回到討論香港及澳門的城市規劃進程。

綜合上文,我們認為城市規劃應優先考慮以下原則:
 保護自然環境,加強城市綠化,減少各種污染;
 保護文化遺產,凝聚本土地方特色,讓本地人有歸屬感及自豪感;
 提供合理土地分配及房屋供應給社會各階層人士,提升市民嘅居住品質;
 改善對內及對外交通運輸效率,落實公共交通優先政策。

依據上述原則,政府可遂步實踐下列具體政策方案 --
 訂立清晰法例,加強保護天然環境,郊野地區及珍貴動植物;
 為提升人力資源質素,加强專上教育及專業培訓,增加教育資源和用地;
 保護歷史建築群景觀 (控制鄰近環境從而達致和諧),推行活化歷史建築物計劃,創造更大價值;
 評估需要,有計劃地提供公共房屋與用地;
 以法例及鼓勵措施推動建築物立體綠化及節能
 改造海岸環境,改善海濱景觀,增加公共休閒空間
 短期內控制機動車數量的增長,長遠而言以環保交通工具替代
 改善與珠三角的交通基建連繫
 加強城市內之分區規劃,使生活空間多元化
 建立舒適步行交通系統,改善街道環境
 改善市內軌道運輸系統,完善交通接駁網絡 (盡量降低市民之交通開支)
 從經濟分工、用地等方面考慮,加強與珠三角的區域融合
 訂定新產業如:會展業、文化產業、創新科技的發展策略及用地規劃


撮要政策建議簡表:

概念性原則
1/ 保護自然環境,加強城市綠化,減少各種污染;
增加公共休憩空間,改善城市景觀。 
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訂立清晰法例,加強保護天然山體,郊野地區及珍貴動植物;
 以法例及鼓勵措施推動建築物立體綠化、節能、環保建築設計;
 短期內建立步行徑系統,改善街道環境;
 增建林蔭大道、草地廣場;
 增設和諧優雅之街道傢俱 (街燈柱、廢物箱、有蓋巴士站、指示牌、路邊長椅等);
 減少路旁停車位,增建地下停車場。
2/ 傳統與現代並存;保護文化遺產,凝聚本土地方特色,讓本地人有歸屬感及自豪感。
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保護歷史建築群景觀,活化歷史區,創造更大價值;
 文化遺產的保存應連'場域'一起保存,包括廣場與其周圍環境,政府有責任禁止新建高樓破壞文化遺產的景觀;
 政府應預留土地及資源,拓展文化產業,例如民間手工藝、美食街、古董街。

3/ 提升市民居住質素,提供合理土地分配及房屋供應給社會各階層人士。
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評估需要,有計劃地增加提供公共房屋與用地;
 改善小社區配套設施,例如設置街市、圖書館、運動場、學校、診所等;
 採用無障礙通道設計原則,方便老弱傷殘人士;
 政府應定期檢查殘舊樓宇,資助有需要人士進行舊樓維修。

4/ 改善對內及對外交通運輸效率,落實公共交通優先政策。
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短期內控制機動車數量的增長,長遠而言以環保交通工具替代;
 改善與珠三角的交通基建連繫
 改善市內軌道運輸系統,完善交通接駁網絡 (盡量降低市民之交通開支)
 從經濟分工、用地等方面考慮,加強與珠三角的區域融合

5/ 完善區域空間佈局。
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改造海岸環境,改善海濱景觀,增加公共休閒空間;
 加快舊區重建,同時考慮擴闊行人道及馬路;
 開拓地下空間,作為交通運輸、停車場、購物中心等用途;
 採用功能性分區規劃 (zoning),使生活空間多元化
 填海造地、開發新城區;
 在不影響歷史建築景觀的前題下,增加新樓宇容積率,減少建蔽率 ( 即增加樓宇高度,並增加 '法定空地')。

6/ 創造就業與提升人力資源質素。
具體政策方案建議
短期內訂定新產業如:會展業、文化產業、創新科技的發展策略及用地規劃;
 為提升人力資源質素,加强專上教育及專業培訓,增加教育資源和用地。


總括而言,各社會階層人士應該慎重思考本地城市規劃以及長遠發展; 向政府主動發表意見, 透過溝通, 相信有助政府未來落實規劃時更能考慮居民大眾利益。城市規劃 涉及資源的再分配,是政治性的,涉及各社會階層人士的利益,政府須要尋求市民的共識。如果政府沒有尋求及凝聚市民的共識,認為自己利益受損的市民可能會反對政府,影響政府的聲望及政治認受性。政府要透過公民教育,讓市民明白 '長遠性之公共利益' 的重要性,有時市民需要放下一點個人利益之考慮。


***********************

Appendix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 Principles to guide 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practic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From 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We advocate the restructuring of public policy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s to support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neighborhoods should be diverse in use and population; commun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for the pedestrian and transit as well as the car; cities and towns should be shaped by physically defined and universally accessible public spaces and community institutions; urban places should be framed by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that celebrate local history, climate, ecology, and building practice.
We represent a broad-based citizenry, composed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leaders, community activis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e are committed to re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of building and the making of community, through citizen-based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nd design.
We dedicate ourselves to reclaiming our homes, blocks, streets, parks, neighborhoods, districts, towns, cities, regions, and environment.
We assert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o guide 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practic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region: Metropolis, city, and town

1.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finite places with geographic boundaries derived from topography, watersheds, coastlines, farmlands, regional parks, and river basins. The metropolis is made of multiple centers that are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each with its own identifiable center and edges.
2.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is a fundamental economic unit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public policy, physical planning,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must reflect this new reality.
3. The metropolis has a necessary and fragile relationship to its agrarian hinterland and natural landscapes. The relationship i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rmland and nature are as important to the metropolis as the garden is to the house.
4. Development patterns should not blur or eradicate the edges of the metropolis. Infill development within existing urban areas conserve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conomic investment, and social fabric, while reclaiming marginal and abandoned areas. Metropolitan regions should develop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uch infill development over peripheral expansion.
5. Where appropriate, new development contiguous to urban boundaries should be organized as neighborhoods and districts, an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existing urban pattern. Noncontiguous development should be organized as towns and villages with their own urban edges, and planned for a jobs/housing balance, not as bedroom suburbs.
6. The 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cities should respect historical patterns, precedents, and boundaries.
7. Cities and towns should bring into proximity a broad spectrum of public and private uses to support a regional economy that benefits people of all incomes. Affordable housing should b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region to match job opportunities and to avoid concentrations of poverty.
8. The phys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region should be supported by a framework of 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 Transit, pedestrian, and bicycle systems should maximize access and mobility throughout the region while reducing dependence upon the automobile.
9. Revenues and resources can be shared more cooperatively among the municipalities and centers within regions to avoid destructive competition for tax base and to promote rational coordination of transportation, recreation, public services, housing, and community institutions.

The neighborhood, the district, and the corridor

1. The neighborhood, the district, and the corridor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 in the metropolis. They form identifiable areas that encourage citizen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
2. Neighborhoods should be compact, pedestrian-friendly, and mixed-use. Districts generally emphasize a special single use, and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neighborhood design when possible. Corridors are regional connectors of neighborhoods and districts; they range from boulevards and rail lines to rivers and parkways.
3. Many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hould occur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allowing independence to those who do not drive, especially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Interconnected networks of streets should be designed to encourage walking, reduce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automobile trips, and conserve energy.
4. Within neighborhoods, a broad range of housing types and price levels can bring people of diverse ages, races, and incomes into daily interaction, strengthening the personal and civic bonds essential to an authentic community.
5. Transit corridors, when properly planned and coordinated, can help organize metropolitan structure and revitalize urban centers. In contrast, highway corridors should not displace investment from existing centers.
6. Appropriate building densities and land uses should be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transit stops, permitting public transit to becom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automobile.
7. Concentrations of civic, institution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y should be embedded in neighborhoods and districts, not isolated in remote, single-use complexes. Schools should be sized and located to enable children to walk or bicycle to them.
8. The economic health and harmonious evolution of neighborhoods, districts, and corridors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graphic urban design codes that serve as predictable guides for change.
9. A range of parks, from tot-lots and village greens to ballfields and community gardens, should be distributed within neighborhoods. Conservation areas and open lands should be used to define and connect different neighborhoods and districts.

The block, the street, and the building

1. A primary task of all urba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physical definition of streets and public spaces as places of shared use.
2. Individual architectural projects should be seamlessly linked to their surroundings. This issue transcends style.
3. The revitalization of urban places depends on safety and security. The design of streets and buildings should reinforce safe environments, but not at the expense of accessibility and openness.
4. In the contemporary metropolis, development must adequately accommodate automobiles. It should do so in ways that respect the pedestrian and the form of public space.
5. Streets and squares should be safe, comfortable, and interesting to the pedestrian. Properly configured, they encourage walking and enable neighbors to know each other and protect their communities.
6.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grow from local climate, topography, history, and building practice.
7. Civic buildings and public gathering places require important sites to reinforce community identity and the culture of democracy. They deserve distinctive form, because their rol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buildings and places that constitute the fabric of the city.
8. All buildings should provide their inhabitants with a clear sense of location, weather and time. Natural methods of heating and cooling can be more resource-efficient than mechanical systems.
9.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buildings, districts, and landscapes affirm the continu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ociety.

Source -- http://architecture.about.com/od/communitydesign/a/urbanismcharter.htm

*******************************


THE PRINCIPLES OF NEW URBANISM
http://www.newurbanism.org/

NEW URBANISM promotes the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diverse, walkable, compact, vibrant, mixed-use communities composed of the same components as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but assembled in a more integrated fashion, in the form of complete communities. These contain housing, work places, shops, entertainment, schools, parks, and civic facilities essential to the daily lives of the residents, all within easy walking distance of each other. New Urbanism promotes the increased use of trains and light rail, instead of more highways and roads. Urban living is rapidly becoming the new hip and modern way to live for people of all ages. Currently, there are over 4,000 New Urbanist projects planned or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half of which are in historic urban centers.

NEW URBA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nning movement this century, and is about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for us all. It is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to reform the 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is about raising our quality of life and standard of living by creating better places to live. New Urbanism is the revival of our lost art of place-making, and is essentially a re-order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to the form of complete cities, towns, villages, and neighborhoods - the way communities have been built for centuries around the world. New Urbanism involves fixing and infilling cities,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compact new towns and villages.

THE PRINCIPLES OF NEW URBANISM
The principles of New Urbanism can be applied increasingly to projects at the full range of scales from a single building to an entire community.

1. Walkability

-Most things within a 10-minute walk of home and work
-Pedestrian friendly street design (buildings close to street; porches, windows & doors; tree-lined streets; on street parking; hidden parking lots; garages in rear lane; narrow, slow speed streets)
-Pedestrian streets free of cars in special cases

2. Connectivity

-Interconnected street grid network disperses traffic & eases walking
-A hierarchy of narrow streets, boulevards, and alleys
-High quality pedestrian network and public realm makes walking pleasurable

3. Mixed-Use & Diversity

-A mix of shops, offices, apartments, and homes on site. Mixed-use within neighborhoods, within blocks, and within buildings
-Diversity of people - of ages, income levels, cultures, and races

4. Mixed Housing

A range of types, sizes and prices in closer proximity

5. Quality Architecture & Urban Design

Emphasis on beauty, aesthetics, human comfort, and creating a sense of place; Special placement of civic uses and sites within community. Human scale architecture & beautiful surroundings nourish the human spirit

6.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Structure

-Discernable center and edge
-Public space at center
-Importance of quality public realm; public open space designed as civic art
-Contains a range of uses and densities within 10-minute walk
-Transect planning: Highest densities at town center; progressively less dense towards the edge. The transect is an analytical system that conceptualizes mutually reinforcing elements, creating a series of specific natural habitats and/or urban lifestyle settings. The Transect integrates environmental methodology for habitat assessment with zoning methodology for community design. The professio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ppears, enabling environmentalists to assess the design of the human habitat and the urbanists to support the viability of nature. This urban-to-rural transect hierarchy has appropriate building and street types for each area along the continuum.

7. Increased Density

-More buildings, residences, shops, and services closer together for ease of walking, to enable a more efficient use of services and resources, and to create a more convenient, enjoyable place to live.
-New Urbanism design principles are applied at the full range of densities from small towns, to large cities

8. Smart Transportation

-A network of high-quality trains connecting cities, towns, and neighborhoods together
-Pedestrian-friendly design that encourages a greater use of bicycles, rollerblades, scooters, and walking as daily transportation

9. Sustainability

-Minim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evelopment and its operations
-Eco-friendly technologies, respect for ecology and value of natural systems
-Energy efficiency
-Less use of finite fuels
-More local production
-More walking, less driving

10. Quality of Life

Taken together these add up to a high quality of life well worth living, and create places that enrich, uplift, and inspire the human spirit.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ASSOCIATE PROF. , PUBLIC ADMIN PROGRAM,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 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 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旅遊業與城市規劃- DR SUNNY CHAN

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旅遊業與城市規劃

by DR SUNNY CHAN

引言

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葡萄牙文化,有中國文化。不同文化之間有融合,亦有互相抗拒。澳門的經濟動力主要來自博彩及旅遊業,本地政府時刻都留意著這些企業的發展前景,因為它們影響著大部份本地人的生計。當澳門引入海外集團,拓展新賭場/新渡假村的同時,新的城市規劃涉及公共資源重新分配,在多元文化的澳門社會,這會否引致政治經濟的爭議呢?

本文旨在闡釋'文化'是發展旅遊業和城市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慮元素,尤其是對於多元文化的社會來說。對各種文化的敏感和尊重,再加上民主政治制度的有效運作,將會有助政府人員找出獲得社會各界人士共識的城市規劃方案及發展旅遊的策略,減少不同種族/宗族之間的衝突;並在旅遊層面維持一種良好的旅遊主體與客體之關係,發展出一種可持續性的旅遊業 (sustainable tourism)。

政府政策制定者須十分謹慎,一方面他們可能有需要開發一些創新/新奇的旅遊文化項目,另一方面他們在有限的土地及急速的城市化過程中,還要小心選擇及保存歷史性建築物/建築群,這確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本文嘗試提出一些解決上述難題的原則。與此同時,在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籠罩下,'旅遊'作為一種社會集體行為亦漸被'商品化'及'平面化',使旅遊者大多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旅遊感受中。本文嘗試提出一些反思與批判,並建議政府及相關企業如何尋求突破這些困局。


A. 旅遊觀光與文化 - 社會學角度的反思、解構與批判

伴隨著航空科技的進步及普及化,跨國旅遊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漸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消閒活動。為什麼我們會成為旅遊者?常見的情況是 –
 我們能從旅遊中獲得與自己日常生活不一樣的刺激及經歷,暫時離開自己日常的工作,獲得一片特別的時空,暫時放下本身的社會規範,嘗試體會外地人的歷史/文化及價值觀 (文化旅遊),領略人類之複雜性/多面性的生命內涵,從而反省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 又或是觀賞大自然景觀 (自然生態旅遊),尋回人與自然的原始關係之感覺;
 又或是尋求特別的、短暫的、虛幻的刺激,如在主題公園或賭場遊玩,或進行刺激運動,獲得高低跌盪的心理刺激;
 又或是在酒店提供的環境下,享受陽光浴、海灘、水療等使身心暫時放鬆的服務。

當旅遊者出發時,他們通常是滿懷興趣/期待和好奇心的。

現代制度化的旅遊業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企業具有高度組織性/系統性及聯系性,有各方面的專業人員參與管理、市場推廣及開發觀光旅遊事業。現代的電影、電視節目、文學、報章雜誌等經常提示/渲染旅遊的樂趣,'包裝'旅遊點的形像,旅遊經歷被商品化,使人們對於各地的旅遊點增加了期望/瑕想 (anticipation, fantasy)。

在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下,與旅遊業有關的企業 (旅行社集團、酒店集團、航空公司、主題公園公司等) 互相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政府亦爭相開拓旅遊景點,以增加國民收入。旅遊經歷被商品化的後果是,旅遊景觀 (tourist gaze) 被簡單化/平面化、分割、凝固、大量複製。社會學家John Urry 認為,現代大多數人的旅遊經歷是不真實的,人們遊覽被商品化的旅遊景觀,之後又拍成照片、影像,使得這些被商品化的景觀不斷地被複製和傳播;旅遊經歷被簡單化/平面化,好像'收集郵票'那麽簡單;例如,永遠浪漫的巴黎、久遠而寧靜的英國小鎮、神秘東方色彩的北京宮殿。 旅遊團的遊客們,跟著導遊在商品化的場景中尋找低層次的樂趣,旅遊客體文化被扭曲,蒙蔽了遊客,他們離旅遊客體的真實面越來越遠。旅遊變成好像吃即食麵一般,旅遊者沒有機會細心了解被訪地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隨著時間發展,旅遊商業集團通過廣告和媒體,不同'場景'的集合逐步構成了一種為旅遊者提供膚淺選擇和評估今後旅遊地點的依據的系統。

另一方面,從國際經濟角度來看,Peter Burns 認為,國際旅遊業背後潛藏著帝國主義式的剝削。國際旅遊業興起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旅客須具有足以滿足額外休閒消費的生產力水準,富裕城市的人們,擁有較多工餘時間及消費力,他們帶來了旅遊需求 (tourism demand),亦可能對旅遊客體 (被訪地) 帶來了不公平的關係、操控、剝削。例如,一些富裕的歐美渡假者在非英語語系之發展中國家旅遊時,仍堅持要求有漢堡包、咖啡、設有熱水洗浴設施的酒店臥室,並期望所有當地人都以英語與他們溝通。換言之,來自富裕城市的旅遊者希望,甚至是苛求他們在國外的假期就像是在家一樣。當旅遊者 (好像主人'master'的角色) 在遊玩、休息、療養時,被訪地的旅遊從業員只能貼服地提供服務。為了迎合旅遊者的需要,被訪地甚至犧牲最佳土地用作為高爾夫球場、渡假村、機場等。旅遊者與接待者形成了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以上的反思提醒我們應該重新考慮旅遊者與接待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和不平等的經濟關係。國際旅遊業為發展中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亦可能導致種種負面後果(例如,侵蝕被訪地的純樸民風、使娼妓問題惡化、通貨膨脹、帶來傳染病、或因過分依賴旅遊業作為唯一經濟支柱所導致的經濟動盪)。


B. 可持續發展之旅遊業與文化遺產的保存

無約束的旅遊業發展可能對旅遊地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和環境之負面影響,被訪地的市民有權要求政府制定相關的法規,以保障他們的生活環境。

然而,制定有效的法規並非易事,因為旅遊業並不單是'有形'的工業,它也涉及抽象的'互動關係'、'形象及氣氛享受'(consumption of images and atmosphere)、'言詞構作'(presentation)。與此同時,旅遊業其實包含著眾多相關經濟單位:會展業、酒店/渡假村、購物中心、賭場、水療、美容、夜總會、酒吧、建築業、室內設計、交通、導遊、紀念品/手信製造及售賣、餐飲業、博物館、郊野公園、高爾夫球場、體育運動中心 (如滑雪、滑水)、主題公園、文化/藝術表演等。當中每種經濟活動都有不同的市場、商業目的、對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有明顯的經濟外部性問題存在 (externalities)。因此,不容易使眾多經濟單位協同合作來解決所有的難題。

Forsyth在英國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多數旅遊業相關經濟單位負責人都認為政府須要通過立法及制定政策,來解決外部性及'搭便車'問題。在沒有法規制度約束下,個別經濟單位不常自願承擔對社會及自然環境的責任。

可持續發展之旅遊業 (sustainable tourism) 議題,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世界各地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及討論。

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和旅遊關懷 (Tourism Concern) (一個在英國的自願組織) 於1992年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旅遊業的原則:
 政府應保護並以可持續發展之原則使用資源 – 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例如,禁止出售用瀕危動物皮毛製成的產品;
 鼓勵業界減少過度消費和浪費資源,以減低把自然環境復原的成本。例如,使酒店房間物品盡可能循環再用;
 政府應保護/保持自然物種及社會文化的多樣性,這對旅遊業的長遠發展亦是非常重要;
 政府應將旅遊業拓展融入城市規劃中,例如,開發新旅遊項目前,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且政府應首先訂出全面的保護古老建築/文化遺產的規劃;
 政府應支援本地中小企業多元化、開拓與旅遊業相關的經濟活動,不能只是由跨國公司操控整個經濟體系;
 當面對新旅遊發展時,政府應預先諮詢利益有關方 (stakeholders) 和公眾,包括旅遊業界、地方社團、非政府組織、法定機構和道德團體等,以解決潛在的利益衝突;
 在招募及訓練旅遊業從業員時,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其職業培訓內容中;
 政府應通過各種宣傳/教育途徑,為旅遊者提供全面並關乎責任的資訊,來增加其對旅遊地之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尊重,進而促進/改善旅客 – 接待者之關係;
 政府應定期/頻密地進行調查研究和監督,時刻了解旅遊業對被訪地的影響及帶來的社會問題 (如病態賭徒、未成年娼妓),盡快提出解決方案。

事實上,很多旅遊者的原本出遊動機,是嘗試體會外地人的真實歷史/文化及價值觀,領略人類之複雜性/多面性的生命內涵,從而反省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又或是觀賞大自然景觀,尋回人與自然的原始關係之感覺。各國政府應珍惜/保護本國的自然及人文資源,這才可確立可持續的旅遊業;在吸引遊客的同時,要'教育'遊客必須尊重被訪地的人民、制度及自然環境,不可以破壞本地人的生活質素及社會秩序。

從事旅遊業的大小企業亦要受到'教育'及規管,不可以只顧自己短暫利益而使旅遊主體及客體的長遠利益受損。


C. 被訪地之政經制度與文化遺產保護

社會內包括各種利益團體,旅遊業拓展政策及城市規劃政策都會影響到各種利益團體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現在及未來的生活;但現實情況大多是,只有政治及商界精英對於上述政策才有較大影響力。當一個社會/國家的權力只集中在一少撮人手上,他們制定的政策對於該社會將可能是非常偏頗,可能犧牲了很多人的利益 (尤其是弱勢社群)。當資本家游說政府大量撥地興建酒店及賭場時,政府又能否容易找到土地興建公共房屋呢?當資本家游說政府把舊區重建,改為高級商業區時,政府又能否堅持把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群保留下來呢?當跨國公司要把發展中國家的優美沙灘買下來作為渡假村時,本地政府又會否考慮到環保評估呢?

上述疑問皆涉及政治角力,多元文化社會不一定是多元政治,也不一定存在著民主政治制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元及民主政治制度,才是較有效的政治制度,來保護多元文化社會中各色各樣的文化遺產;並且在追求經濟增長及現代化的過程中,城市規劃政策不致帶來對於政治弱勢的族群及社群,承受較大社會成本,分享到較少社會利益。

一個民主及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努力尋求多贏的方案,引導資本家負起社會責任。

如果為了使旅遊項目展示給旅遊者的是高品質的旅遊經歷,企業在迎合潛在旅遊者的願望上採取積極態度的話,旅遊業集團的自我管制就能為其帶來環保和競爭優勢。可持續旅遊業的定義應當與商業所要達到的社會和環保目標緊密相連。

如何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成為可持續旅遊業的其中一部份呢?

第一步是,政府須要為保護文化和環境資源而制定有效法律框架。世界遺產大會已經為大多數亞洲國家所認同,並給予該地區超過160個最聞名和優秀的遺產以國際保護。人們慢慢明白了歷史遺址和建築只是整個文化遺產中的一小部分。想一想這些遺產中積累的大量知識和技術,它們存在於家居和店鋪、傳統貿易和藝術、各種儀式、節日和每天的日曆中。能動的和無形的文化以及活動是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遺產的清單上還包括了:工廠、鐵路和運河、舊碼頭區、軍事建築、河岸聚居地貌、移民和朝聖路線、古城建築群。如果我們決定要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話,所有這些都應該得到挽救。

除了保護建築物之外,保護城市生態和恢復公共空間已經成為地產開發商和政客們最重要的爭論議題。不對城鎮原始地理架構進行保護的話 (如河流、山丘、原始海岸線),歷史上遺留的城市結構將不能被正確解讀,而且所有其他的保護努力將是不完整的。一個失敗的例子是,香港政府把原本建築在中環區一個小山丘上的一座維多利亞式的軍事建築物'美利樓'(Murray House) 小心分拆並搬往港島赤柱海旁重新裝箝。原本美利樓與中環的其他古老建築物 (如立法會大樓) 是格調一致的,而且原本身處中環小山丘上,是具有軍事意義;但現在搬往赤柱海旁便喪失了其與原本地理環境之關係及意義,它與赤柱其他現代建築物為鄰亦顯得極為格格不入。

除了有效保護歷史建築群 (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關係),政府亦有責任推動關乎城市的考古工作。土地記錄了城市進化和發展的痕跡,但這種記錄很容易因欠考慮的城市再造而被抹去。歷史上的海岸線和古代港口可能因填海、土地開墾和改造而湮沒,安置和規劃不合理的新建高樓大廈會遮蔽古老的街道(香港便是糟糕的案例)。政府有責任調撥資源,進行考古研究及記錄,使後人有機會知悉該地的歷史發展。

有關維護的政策,在提高地方部門對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也要為當地提供經濟實惠。這種實惠應該是最大限度的考慮到當地人口,使之在保護管理和維護城鎮各項遺產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就業和商業的機會。

旅遊業發展與遺產保護如何連繫一起呢?

政府應當轉變在旅遊業上的管理範式,使旅遊業集團能夠作為維護和發展我們文化財富的代理人。旅遊業中的部分經濟利潤應該用於支付保護歷史遺產的費用。政府要全面利用好累積下來的歷史建築,使之被重新使用。在開始任何工程之前,政府必須進行文化影響評估,倘若發現有必要保護受影響的文化資源(無論有形或是無形)時,就要採取強制性措施。

政府也要強調文化企業發展應具備嚴肅的態度,這樣企業才能成為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有意義的份子。這主要通過鼓勵這些文化企業快速擴張的方式來實現,政府或許可以商業貸款來培育文化工業。

文化資源是一種公共財貨,政府有需要採用强制性手段對其進行保護。所以,提供準確的關於文化資源現存狀況的公共資訊,以及確保公眾普遍接觸到文化知識和技能是政治和社會公共管理應當首要考慮的議題。

為保護傳統遺產,政府可以考慮一些具體的策略和行動:

首先,政府可以開展一些活動 (如 研討會、工作坊、電視節目、社區參與活動) 引起市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政府亦可發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社區合作項目,以社區市民參與為基礎,並邀請大學研究機構來鑑定/選取當地有保留價值的文化遺產項目,合法地進行保存,甚或可以適度地改變建築物用途 (adaptive re-use)。同時政府也可以動員各個部門 (如城市規劃署、文化局),研究如何一方面保護文化遺產,一方面可發展經濟;例如,勾畫文化遺產區域圈 (zoning of heritage sites)。

另一方面,政府可提供經費,以搜購或研製用於修補古老建築物所需的物料,從而使這些歷史建築物回復昔日的光采。政府也可以考慮推動/支援傳統工匠技術的培訓,也要推動無形文化資源以及傳統表演藝術的延續,使它們重新具備市場吸引力,而且能發展成為提供全職和兼職機會的行業;例如,中國的京劇、日本京都的能劇。

政府應將文化旅遊視作為一種經濟資源,設立文化旅遊學院,培訓人才,使他們在當地文化旅遊業中擔任導遊和解說員的工作,通過這種就業形式使人們加入到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隊伍。另外,在小學、中學教育課程及課本中加入本地歷史、本地文化遺產介紹。對於從事文化工業的小企業家,政府可給予他們一些商業管理及市場推廣的課程。

最終來說,政府應設立一個法定的機構 (statutory board) 來監督和執行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聯系社區組織、企業、學術研究機構、以及相關的政府部門(如城市規劃署)等。並且,政府應控制入境旅客數量,因為當地人在提供服務方面能力有限,當旅遊者數目超過了可負荷量時,旅客與接待者關係將會變得很糟。


D. 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旅遊業與城市發展

政府應該結集社會人士的真知卓見,讓各樣的文化組織、各族群/宗旅社團、旅遊業界的代表可以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發表意見。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例如,在後殖民地的香港和澳門),為了使城市規劃能使各利益團體獲得最大的滿意,將各旅遊業界及各族群/宗旅社團代表納入城市規劃諮詢機制之內,一起討論並尋求共識。政府尊重各界別代表的意見,並協助多方達致一個最終的共識方案,使社區資源獲得公平及有效的運用,並且亦能達致可持續發展的效果。這是一種合作式的城市規劃的途徑。 政府(包括城市規劃部門)應該承認,文化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社區組織可以使我們的城市生活更多姿多彩及孕育出更多創意。政府應當支持所有人免受文化/種族/宗族/性別等各樣的歧視,並且給予人們平等參與城市規劃的討論和其他社區事務的機會。進一步來說:政策制定的原則可包括:
 旅遊業的基礎設施應當為當地人所接受,並且要與當前的文化和社會文化協調;
 確保公共管理者、公共政策諮詢委員會 (包括各種族/宗族代表和企業代表) 能反映社會當前和未來的公共利益之多樣性;
 防止基於財富、種族、語言、性別、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諸多歧視;
 建立一些溝通平臺,促進市民對跨文化的理解,對不同文化都加以尊重;給予不同文化組織在宣揚其文化的活動中予以支援;
 發展關係網絡和交流各種文化資訊的新途徑,使各種族/宗族的聲音可以被政策制定者聽到;
 小心翼翼地處理一些個別的文化活動 (例如香港長洲的搶包山活動及太平清照活動);使其形象能被整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接受及欣賞,產生一種文化多樣感,也就是開始有不同文化亦互相尊重的社會;人們感到有文化差異但沒有互相敵對的意味,而且更會互相向對方祝慶;
 商業機構拓展文化旅遊項目時,在尋求商業利益時,亦必須要呈現該文化的原貌,不可以簡單化、平面化,甚至扭曲;
 上述文化旅遊項目的商業利益亦要與有關的文化代言人分享 (例如,獲得工作機會);
 把開拓旅遊業及城市規劃視作為社會工程,加入公民參與的元素;增加公民對政府的信任、不同文化族群互相之間的信任、市民對商界的信任。


小結

本文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的探討,是為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區/城市的旅遊業所引出問題的解決所作的初步努力,同時闡述了可持續旅遊業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概念及其相關政府政策。概括來說,政府要使旅遊主體與客體關係協調,並將經濟增長與遺產保護的衝突降低至最小是比較困難的目標,但並非不可能。除了這兩個任務之外,多元文化社會給政府提出了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實行一種民主的公民參與機制來協助規劃者找出能使可持續發展、企業和多元文化的公眾都能滿意的城市發展藍圖。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ASSOCIATE PROF. , PUBLIC ADMIN PROGRAM,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 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 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市政管理,week 2 lecture note

市政管理,week 2 lecture note
Dr sunny chan

如何界定「都市」?沒有統一說法
人口數量說,都市最小規模之常住人口總數為?
聯合國,二萬人;
日本,三萬人;韓國,四萬人;
葡萄牙,二千人;美國,二千五百人;
台灣,十五萬人。

人口密度說,都市是?沒有統一說法
日本,人口密度最少在每平方英里4000人以上。
印度,1000人/平方英里。
澳洲,500人/平方英里。

職業說
某地方中非農業人口比農業人口較多,即可被稱為都市

法律說
由國家政府或法律規定,在人口數目或某些條件下,某地方可被稱為市。

居民共同心理說

行政區域說
方便中央與地方管治,具某些法律地位或權責。如國家首都,直轄市,省會。
含有市政府。

財富集中程度

人口平均教育程度

生活方式/ 文化多元程度

綜合定義?class discussion.

////////////

都市規劃:定義、目的、原則

科學化、專業化規劃及管理城市內之各種資源
更有效利用資源
未雨綢繆
可持續發展
化解群體困局,減少負面、無序之發展
減少爭奪資源之衝突
促進或維護公共利益,公共財貨
促進社會公平

原則:新都市主義

\\\\\\

都市規劃,意義,內容,ppt

http://www.nani.com.tw/nani/steacher/stdownload/sppt/98u/TSC98UK3P5.ppt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都市規劃,概論,ppt

http://el.mdu.edu.tw/datacos//09622512022A/%E9%83%BD%E5%B8%82%E8%A6%8F%E5%8A%831.ppt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Microsoft Word - 03-都市計畫的意涵

http://lms.ctl.cyut.edu.tw/sys/read_attach.php?id=488839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澳門 世界遺產之普世價值

http://www.wh.mo/wh/mhValueC.asp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澳門 世界遺產

http://www.wh.mo/wh/mhtimetableC.asp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Fwd: 陳卓華博士批評澳門政府公共工程經常超支- MACAO UNIVERSITY NEW CAMPUS OVER-BUDGET

Subject: 陳卓華批評澳門政府公共工程經常超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sOxPjsKKM8


Dr Sunny Chan
Chairman of Macao Public Policy Society
Associate Prof., Public Admin.program,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cwchan@ipm.edu.mo

Fwd: 市政管理,week 1, note

市政管理,week 1, note
Dr sunny chan, 8/1/2013
Ipm, PA program, yr3.

都市如何出現?

城市,例如,長安城

Metropolis 都會

Cosmopolis 國際都會

經濟模式的演變
食物捜集,遊牧,畜牧,小型園藝,大型農耕,手藝製造,工業,貿易及服務業。

城堡,戰爭

地理位置因素,土地肥沃,河流,氣候,地勢,戰略位置。

人口分佈,移民,文化及價值觀衝突

經濟分工

城市與腹地之關係

交通因素,航海技術,軍事科技。

近代,都市化與現代化/工業化
科技水平

全球化因素

地理大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大都會之形成。

都市特質之分類

都市研究,研究什麼?

/////////////////////////////////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市政管理,week 1, note

市政管理,week 1, note
Dr sunny chan, 8/1/2013
Ipm, PA program, yr3.

都市如何出�?

城市,例如,�安城

Metropolis 都�

Cosmopolis ��都�

��模式的演�
食物�集,�牧,畜牧,小型��,大型�耕,手��造,工�,�易及服��。

城堡,��

地理位置因素,土地肥沃,河流,�候,地�,�略位置。

人口分�,移民,文化及�值��突

��分工

城市�腹地之��

交通因素,航海技�,�事科技。

近代,都市化��代化/工�化
科技水平

全球化因素

地理大��,海上��之路,��大都�之形成。

都市特�之分�

都市研究,研究什�?

\\\\\\\
From �卓�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政治�行政�博士及哲��士,
英�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士,
澳�公共政策����
澳�多�公共政策�查研究�目��(城市��,交通政策,青少年��,�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子政�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源��,科技政策,民主�展及政治��,病��博防治,青年生涯��,保�文化��及文化���展,科�民意�查技�等),
Cwchan@ipm.edu.mo

市政管理,week 1, note

市政管理,week 1, note
Dr sunny chan, 8/1/2013
Ipm, PA program, yr3.

都市如何出�?

城市,例如,�安城

Metropolis 都�

Cosmopolis ��都�

��模式的演�
食物�集,�牧,畜牧,小型��,大型�耕,手��造,工�,�易及服��。

城堡,��

地理位置因素,土地肥沃,河流,�候,地�,�略位置。

人口分�,移民,文化及�值��突

��分工

城市�腹地之��

交通因素,航海技�,�事科技。

近代,都市化��代化/工�化
科技水平

全球化因素

地理大��,海上��之路,��大都�之形成。

都市特�之分�

都市研究,研究什�?

////////

Dr Sunny Chan
Chairman of Macao Public Policy Society
Associate Prof., Public Admin.program,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Cwchan@ipm.edu.mo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中國評論新聞:三農為中國經濟付出的代價

http://big5.chinareviewnews.com/doc/1023/4/9/5/102349576.html?coluid=53&kindid=0&docid=102349576&mdate=1217080907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中国三农问题真相 (评论: 八次危机),��危�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26099/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解決中國水資源危機 » 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http://case.ntu.edu.tw/hs/wordpress/?p=33904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中國水資源現況,危機, 城市發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19/content_3512629.htm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中國,水資源,危機, 都市化

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_pdf/22.pdf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城市化,中國糧食危機

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Article.do?id=197230599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世界糧食危機遠未結束 中國大幅進口引發關注-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102/8683715.html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地理大發現 - 與國際大都會形成之關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90%86%E5%A4%A7%E7%99%BC%E7%8F%BE

長安 -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軌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5%AE%89

////

Fwd: 巴黎 - city development

Subject: 巴黎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9%BB%8E

///////

廣州市 - 歷史,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5%B7%9E

YouTube 影片!澳門文化遺產video by sunn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r-Lby7vcLE&sns=em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广州旅游宣传片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广州 旅游 宣传片 改革开放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s9Gshkx4/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66485225

Fwd: 2013 yr3 urban gp work topics

Subject: 2013 yr3 urban gp work topics

澳門社會問題與都市規劃管理
2_3 個同學成為一組,
每組,Oral presentation , 30 _45 min
2500-3500 words essay , with footnotes。

1\ 新都市主義是什麼?是否適用於澳門?城市規劃有什麼原則?亞洲的城市規劃有什麼好參考例子?
2\ 病態賭博是否屬於公共健康衛生問題?怎樣處理?
3/ 比較香港及澳門的貧窮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
4/ 「公交優先」是否真的可以解決交通問題?
5\ 「賤價批地」,澳門土地法何去何從?
6\ 中央政府在南中國有什麼區域發展計劃?未來珠三角超級城市群,澳門有什麼角色?
7\ 房屋政策與政治角力?比較香港、新加坡 、澳門的房屋政策。
8\ 城市化過程中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9\ 分析澳門城市危機的源頭與控制。食品安全?污染?危樓?水災?傳染病?(選二項)
10\ 澳門現代社會中的原始性:動物有什麼權益?牠們受到保護嗎?分析本澳的虐待動物事件,政府在政策上可以做些什麼?
11\ 澳門有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與傳承?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12\ 在澳門怎樣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府可以做些什麼?民間可以做些什麼?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Fwd: 鏗鏘集 圍城 (香港屏風樓問題) PART 2

Subject: 鏗鏘集 圍城 (香港屏風樓問題) PART 2

趕快前往 YouTube 觀看這部影片:

http://youtu.be/853UFflB2j0

//////

Fwd: 鏗鏘集圍城(香港屏風樓問題) PART 1

Subject: 鏗鏘集圍城(香港屏風樓問題) PART 1

趕快前往 YouTube 觀看這部影片:

http://youtu.be/W6zsnPCtiHI

///

希臘雅典古城,公元前八百年已建立。

Fwd: 《 市政管理 》科 目 大 綱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Subject: 《 市政管理 》科 目 大 綱

澳 門 理 工 學 院
公 共 行 政 高 等 學 校
公 共 行 政 學 學 士 學 位 課 程
《 市政管理 》科 目 大 綱

2012 / 2013 學年 第2學期

科目名稱 市政管理 科目編號 PADM 3136-32111
先修科目 沒有 科目性質 必修
教學語言 中文 學分 3
理論課時 45課時 實踐課時 0課時 總課時 45課時
教師姓名 / 職稱 陳卓華 博士/副教授 電郵 cwchan@ipm.edu.mo
facebook –陳卓華sunny chan
聯絡方法 M 504 電話 66357631

科目簡介:
本科目將探討市政管理的主要辭彙、概念、理論/角度;
分析城市化的問題和現象,探討市政管理科學的問題解決方法;
把多個城市和澳門比較, 個案分析包括討論為城市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機構,檢視它們的功能和與公眾的互動。

科目目標:
修習完本科目後,學生將能夠:
1. 簡述明白市政管理的主要辭彙、概念、理論/角度;
2. 通過個案分析與討論,握要說明 市政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及步驟;
3. 從多種角度作理性分析, 按分析結果表達意見, 建立並辯護論點;
4. 書寫分析市政管理問題的文章。


科目內容:

週1-2 城市的歷史及東西方城市的差異 6小時

週3-5 市政府職權和組織 9小時
城市規劃與管理

週6-8 城市文化建設與管理 9小時
創意城市概念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
城市可持續發展

週 9 期中測驗 3小時

週10-12 城市交通管理 9小時
城市住宅建設與管理
土地管理

週13-14 城市貧困 6小時
城市犯罪 / 城市人的健康 [OPTIONAL]
總結及回顧

週15 期末考試 3小時

///////

週10-14: 專題研究 -- 每三至四位學生組成一組,進行專題研究習作及口頭報告,每組須提交ppt 及一篇約二千字的短文,並作三十分鐘口頭報告。短文必須要有註腳,顯示參考資料來源。每節課堂均有兩組分別扮演報告組及批評組角色,進行互動討論,目的是為增進更多同學的學習投入感。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read articles and materials saved in the related learning blog and facebook managed by Dr Sunny Chan]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及個案分組討論

上課出席率:
出席率按學院教務規章規定,否則不能參加期末考試或補考並評級不合格。

評分標準:
考試採用百分制評分,100分為滿分,50分合格。

評分方法
持續評估
期中測驗, 課堂習作, 分組研究報告/ Oral presentations 50%
勤到嘉獎, 每週上課表現 10%

期末考試
筆試 (三小時) 40%
Total= 100%

若學生期末考試分數在40分以下,即使其總分 (平時分加考試分) 達50%或以上,亦被視為不合格,該學員必須參加補考。


教材:
教科書
鍾起岱 (2006) 。《打造城市夢想: 都市規劃與管理》。台北: 秀威出版社。


參考材料:

CHARLES LANDRY (2008) 。《創意城市》。台北: 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社。

紀俊臣 (2006) 。《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 五南出版社。

葉肅科 (2012)。《醫療社會學新論》。台北: 三民書局。

SIMON PARKER (2007) 。《遇見都市》。台北: 群學出版社。

JANE JACOBS (2007)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台北: 聯經出版社。

佟新 (2006)。《人口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穎 (2005)。《城市社會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楊宏山 (2009) 。《市政管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開松 (2004) 。《比較城市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 。

諸大建 (2004) 。《管理城市發展: 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管理模式》。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童喬慧 (2008) 。《澳門城市環境與文脈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卓華 (2009) 。《澳門及鄰近華人地區之政商关系與公共議题》。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

Best wishe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博士及哲學碩士,
英國 Lancaster University 社會學碩士,
ASSOCIATE PROF. , PUBLIC ADMIN PROGRAM,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澳門公共政策學會 會長
澳門多項公共政策調查研究 項目總監(城市規劃,交通政策,青少年問題,環保政策,公共行政改革,電子政務改革,人口政策,全澳人力資源規劃,科技政策,民主發展及政治參與,病態賭博防治,青年生涯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發展,科學民意調查技術等),
Cwchan@ipm.edu.mo
Tel. +853-66357631
+853-66485225